preloader
0%

 

3-6歲混齡班

 

蒙特梭利的教學環境包含了多個⼯作區域,各區域的安排與內容則是呼應蒙特梭利博⼠的教育哲學。

3-6 歲的教室,共分五⼤區域:「⽇常⽣活」、「感官」、「數學」、「語⾔」及「⽂化」。在銜接的蒙特梭利⼩學教室裡,其中⽇常⽣活⼯作部分明顯減少;⽽感官⼯作部分則由「幾何學」代替,數學繼續延伸, 語⾔⽂化進入宇宙教育之中。

每個⼯作區域都具備蒙特梭利博⼠及其跟隨者所研發的特殊教具。當中很多 3-6 歲的教具是由蒙特梭利及⼀些當代學者,包括塞根及⽪亞傑所發展出來的。此外,她的兒⼦⾺利歐.蒙特梭利亦研發了⼀些蒙特梭利的⼩學教材。

蒙特梭利的教學環境以⾃然、美觀及簡約為佈置⽅向。環境的清潔由孩⼦來維持,⼯作擺設則根據孩⼦的興趣來做安排。


⽇常⽣活

⽗⺟是孩⼦的第⼀個老師。孩⼦們學媽媽掃地、學爸爸修⾞,其⽬的無非是在表明⾃⼰的能⼒,希望⾃⼰被接 納,渴望⾃⼰趕快獨立長⼤,以便加入和參與成⼈的世界。

⽽「⽇常⽣活區」的⼯作活動正是協助孩⼦從家庭踏入學校的第⼀步;這些活動重要地聯結了家庭⽣活和學校⽣活,因為孩⼦從偌⼤的學校環境中尋找到⾃⼰在家庭中已熟悉的事物,如杯⼦、碗筷、針線、鈕釦等,他們從⼰熟悉的活動開始著⼿,安全感和⾃信⼼油然⽽⽣,學校⽣活於焉開始。

「⽇常⽣活區」的活動不但幫助孩⼦適應學校⽣活,它也進⼀步讓孩⼦了解到⾃⼰的能⼒,證明⾃⼰不但可以獨立照顧⾃⼰,還有餘⼒幫助別⼈和照顧環境。這些活動的步調由孩⼦⾃⼰決定,老師不做不必要的⼲涉,只在孩⼦需要幫忙的時候適時介入。這些活動可以分成四⼤類:⾃我照料、照顧環境、社交禮儀和常規,以及協調肢體動作的活動。

在蒙特梭利教室裡,「⽇常⽣活區」是⼀切後續活動的基礎,也是影響⽇後學習成就和⼈格養成的重要關鍵。孩⼦愛好⽇常⽣活區的活動,不僅因為他從中學習到獨立⾃主的⽣活技巧,並且充分享受到安全感、⾃信⼼、成就感和參與感的氛圍;更因他在這些有意義有創意⽽真實的活動中得到真正的樂趣。事實上,這些活動的設計正配合孩⼦在這⼀個發展階段的敏感期──⼤⼩肢體動作的活動和協調,及對獨立性的訴求。

除了這些直接的⽬的外,「⽇常⽣活區」的活動更間接影響孩⼦的⼈格特質。因為透過這些練習,孩⼦學習如何從頭⾄尾完成⼀件事。他開始運⽤⾃⼰的意志⼒做事,專⼼度、耐⼒和毅⼒與⽇俱增;懂得對⾃⼰負責,照顧並幫助別⼈;學習⼈與⼈之間的相處之道;培養解決⽇常⽣活問題的能⼒和⾃信。這些⽇常⽣活的練習累積成為寶貴的⽣活經驗和常識。因此,我們可以說蒙特梭利教育是⼀種⽣活教育和⼈格教育。

⽇常⽣活⼯作⼤致可分為:

  • 食物備製:有烤麵包(或蛋糕)、切香蕉、榨果汁、塗果醬等。
  • 照顧⾃⼰:衣飾框-拉鍊、鈕扣、蝴蝶結或安全別針等;梳頭髮、擤⿐涕、洗⼿、擦拭鞋⼦等。
  • 照顧環境:掃地、刷桌⼦、插花、洗布等。
  • 肌⾁協調:倒⽔、串珠⼦、舀⾖⼦、摺⽅⼱等。
  • 社會禮儀:如何在教室走路、如何打斷別⼈的談話、如何打招呼、如何尋求幫忙以及餐桌禮儀等。
感官⼯作

手、眼、耳、鼻、口是人類最重要的五項感覺器官,也是引導 0-6 歲孩子認識外面世界的五扇窗戶。透過這些窗口,孩子開始和周遭的環境做一對一的接觸,並探索萬事萬物之間的關係和秩序。因此在蒙特梭利教室內,我們(成人)把環境佈置得井然有序,每一件教具和擺設都有明確固定的位置,孩子們在使用完每一件工作後,都曉得要物歸原位,這種習慣無非是幫助孩子開始對環境做初步分類的工作,並進而認知物與物之間的秩序和關係所在。

學齡前的孩子明顯地表露出對「秩序」的需求和敏感度,這是因為孩子正處於「秩序」的敏感期;而蒙特梭利的感官教具正配合了孩子在這方面心智發展上的需求。藉由這些感官教具和許多的延伸活動,孩子得以運用視覺、觸覺、聽覺、嗅覺或味覺來觀察、比較、分析和歸類他所接收到的訊息。這些感官活動就像是一串開啟世界之門的鑰匙,引導孩子善用感官,培養凡事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享受探索和自我發現的學習樂趣。事實上,這些判斷和組織的認知技巧都有助於日後任何形式的學習。例如:感官教具中有許多牽涉到量的分析和幾何概念的工作,都是學習數學應有的前置概念;而在操作時的手指和手腕的肌肉控制也間接地為寫字的動作預做準備。

 

語言⼯作

語言是人類表達自我的主要工具,只要目睹孩子如何學會講話都應該瞭解,這是源於人與人之間溝通上的需求。孩子有吸收周遭環境語言的本能,也需要和親人溝通以滿足他生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孩子的語言學習是富有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絕不是靠一張張的閃式卡所能教會的。

蒙特梭利語文活動的重點是口語表達的能力,我們認為口語是所有其他語文表達形式的基礎。透過語文圖卡和分類卡、故事、新聞、謎語、童謠、手指謠、詩詞,甚至延伸到其他工作區的活動範圍,孩子有許多機會吸取正確的新詞彙,這些豐富的詞彙和表達自我的能力是蒙特梭利環境給予孩子在語文方面的第一把鑰匙。

在奠定口語基礎的同時,孩子由「聲音的遊戲」和「注音符號砂紙板」,認識語言的聲音和符號,這是蒙特梭利幫助孩子開啟語文之門的第二把鑰匙。此後,孩子將用「拼音盒」開始拼字、造詞、造句,甚至寫故事或其他的文字創作。口語表達和文字表達成為孩子與別人溝通的兩項主要工具。而閱讀能力隨著孩子對文字的解析自然地發生了。在拼字造詞的練習當中,孩子會突然發現,他竟然已經能唸出自己拼出來的字!孩子從「發現」中得到學習的喜悅,這正是蒙特梭利教室裡最重要的學習精神。

在四歲左右,孩子由日常生活區和感官區所磨練出的手眼協調和控制手肌肉,間接為他日後書寫的能力建立穩固的基礎,這時候「金屬嵌形板」、黑板或紙張將是最吸引他,漸漸地他會開始寫自己的名字、爸媽的名字、同學的名字……永遠寫不完的題材。

在蒙特梭利環境中,任何語文活動都和孩子周遭的生活及喜好息息相關,惟有透過對孩子有意義的學習情境才能產生共鳴,並且引發孩子自我表達的興趣和動機。我們以孩子所顯現的敏感期作指南,給予適時的工具和輔助,書寫、閱讀和對文字的愛好及探索便會隨之自然地發生。有了書寫和閱讀的能力,文字之旅才開始。

數學⼯作

計數(數數兒)是人類天賦的本能之一;在發明文字之前,我們的祖先畫下各種不同的符號以便清算牲畜和家產,結繩記事就是其中一個計數的例子。學齡前的孩子已經具備數數兒的經驗。他們在海灘上數小貝殼,在過年的時候數壓歲錢,對於計數的功能已稍有領略。

而在蒙特梭利的環境裏,我們更以循序漸進,「間接式」的教學原則來儲備孩子對數字的理解能力。在「日常生活區」的領域中,孩子已經培養做事的邏輯性思考和組織能力;在「感官區」的領域中,孩子學會比較、估計、和推理的分析能力,並且透過具體的感官操作,對大小、長短、輕重、高矮、粗細等基本量的概念,做分類配對和序列邏輯編排。

在「數學區」的活動中,各種概念均以具體的量作為起點,提供感官上的經驗,其次是抽象的符號介紹,最後將量與符號結合,落實概念的形成和徹底理解。在蒙特梭利的數學領域中,數字和四則運算都是以具體、可以操作的教具輔助孩子將其概念抽象化。每一個活動涵蓋一個概念,每一個概念都有其前置的預備活動,而每一個概念練習也都是下一個概念形成的預備活動。它們彼此環環相扣,各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目的。孩子對於概念的理解和四則運算的熟練及記憶,絕不是靠老師的直接教導,而是透過孩子和教具之間的反覆互動、熟能生巧所致的。這種自我發現的學習方式是自然的,也符合孩子自我探索的學習原則。

 

文化⼯作

「文化工作區」是「語文工作區」和「感官工作區」的延伸活動,包括:天文學。、地理學、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自然科學、音樂、美術等,內容非常廣泛。

因此如何利用蒙特梭利教室內預備好的環境,和接觸戶外大自然的機會,點燃孩子們一顆顆探索萬事萬物的好奇求知心,引領孩子們觀察自然現象;認識動植物的名稱習性;尋訪世界七大洲各個國家的人文風俗和地理景觀;瞭解歷史;展望未來的世界,就是蒙特梭利老師的責任。孩子們將在文化工作區內,透過感官的經驗,統整萬物的現象,體驗真善美的內涵並在閱讀中做想像式的探訪,而在寫作中抒發自我的觀察和發現,孩子們將因文化區的活動,更具大博觀、溫潤的人文情懷。

地圖
幼兒自發的興趣而激發出學習動機的那幾年間,蒙特梭利教室提供了許多機會去擴展他們的知識領域。教室中那些大型的木製地理拼圖,是最受小孩歡迎的活動之一。在每一塊平坦且光滑的小拼圖表面上都有一個小握鈕,小孩可以利用這個小握鈕,將每塊拼圖放進拼盤中。

拼世界地圖是最初步的活動,他以洲來劃分,一小塊拼圖代表一洲。等這個世界地圖拼好之後,小孩就可以拼六塊洲地圖中的任何一塊;洲地圖是依國家來劃分,一小塊拼圖代表一個國家。

一開始,小孩只是將這些地圖當拼圖來玩,慢慢地,他們學到了許多國家的名稱,以及有關該國的氣候和物產的資料。地圖具體地說明了許多地理現象,小孩可以看到蘇聯幅員的遼闊、大不列顛(英國)的位置,並發現日本和冰島都是島國。

Phonics

不用學音標,也可以發音標準

學習自然發音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可以擁有獨立閱讀的能力。一位沒有學過自然發音孩子在閱讀的時候如果碰到一個他不認識的字就不知道該如何繼續讀下去。學習過 phonics 的孩子在同樣情況下會試著用自然發音的規則把那個字讀出來,再閱讀時就不會有障礙。沒有閱讀障礙的孩子才會喜歡閱讀。

Copyright © 2025 MONTESSOR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