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經驗的與吸收性心智-Amy
2015-07-07
Ms. Lam 總會不定時的與各位老師們論述一下蒙特梭利女士的觀念,日前的一場交流裡,提到了『生活經驗』的發現與建立,從中我突然感受到這與蒙特梭利女士所提到的『吸收性心智』有一些關係,我想舉最近在班上發生的一些小例子來看看,也許各位也有不同的看法與發想。
1. 三月左右我們班加入了一位從高雄北上、從小由阿嬤帶大的小女生。因為礙於雙薪家庭的因素,她完全沒有經過所謂的適應時間,第一天上學,她就是從早上8:00待到晚上6:00。分離的那一幕,我們除了看到母親的不捨,我們更感受到母親給予女兒的信心,可以讓女兒雖然不想放手讓媽媽去工作,卻又得放手,並且在滿滿的十小時裡說服自己留在這個陌生的環境,因為她相信媽媽時候到了一定會來接她回去。這是感人的畫面,個人心情的分享。我真正要提到的是,這位小女生,在第一天裡,滿口道地到不行的閩南語,流利程度勝於每個老師。因為這個『語言』所帶來的衝擊,在第一個禮拜裡,幾乎全校都被她吸引了,我不知道這樣受矚目的情形有沒有稍稍緩解她思念母親的心情?而我要說的是,這樣無懈可擊的閩南語,在三個禮拜之後就開始被國語替代了,速度之迅速,是不是很令人乍舌呢?這是不是因為她正值語言敏感期以及吸收性心智的力量,讓她全盤的吸收?
2. 有幾天裡,因為班上一位小男生,用膠水塗在印泥上,所以讓大家都無法在作品上蓋上自己的名字。一天,另一位小男生跑來跟我說:「我找不到印尼」,因為我心繫著要買一個新的印泥,當下我腦海中的『一ㄣˋ ㄋ一ˊ』,直接連結到『印泥』, 所以回答道;「你可以先借用另一個印泥」,小男生會意到此印泥非印尼,馬上回答:「我說的不是那個印泥」,並且回去拿控制地圖說;「是這個印尼」,頓時,我從一個無意識直接的回答中回神了回來,哈哈大笑地跟他到地墊上去找找他要的『印尼』躲到哪裡去了。
3. 有一天有一個小班的男生,坐在一個四個人的座位上切芭樂,切完第一片下肚後,繼續拿出兩片來切。這時,老師發現他的切法與上一片的切法不同,於是停下了腳步,想探個究竟。小男生仍認真地切著芭樂,其他三位也是小班的小朋友則在一旁,手指著張開的嘴巴,告訴切芭樂的小男生說他們想吃,這位切著芭樂的小男生,一派輕鬆地將芭樂的果肉與中間的種籽分開,芭樂的果肉放到盤子裡,中間的種籽切成小塊輪流放入其他三位小朋友的嘴巴裡。放完最後一塊中間的種籽,小男生:「好了,分完了!」,然後,拉開椅子,自己優雅地將果肉一塊一塊的放入自己的嘴巴裡享受,沒有人有異議,其他人繼續做自己手邊的工作。
生活的經驗不斷地在建構我們心中的『基模』(可以說是處世之道),開始是無意識的,慢慢地我們有了意識,心中原先由無意識建構的『基模』,會被意識慢慢地修正與精緻,這是為了要更符合生活的需求,因為人類有求生存、求完美的傾向。每天,我們都在與各位的小寶貝們上演著『沒有』→『有』→『好』→『更好』…的人生舞曲,這是這個工作吸引我了樂趣之所在,親愛的家長們,您們是否找到了您們與您們小寶貝們和諧的舞步了呢?若是,恭喜您們,請繼續享受;若不然,也不要擔心,蒙特梭利女士不也說到:每個人在這世上皆有他與生俱來的天命嗎?就交給孩子的心吧!會不會說得太遙遠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