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孩子
2020-06-20
![]() 蒙特梭利博士透過觀察,看到無論哪一個孩子,只要到達某一個年齡,對某些事物會特別有興趣而且會想要做。她感到疑惑:為什麼那個時期會想做那些活動呢?蒙特梭利接受荷蘭生物學家狄佛里長期對生物觀察所得──所有的生物在幼年都有一段『敏感期』,在這段短暫時間中,牠對某些事物的感受性會特別強,──開始把人類幼兒期所呈現的各種特徵和傾向,以「敏感期」的現象來加以說明。 孩子在這些階段會愛上環境。用蒙特梭利的話來說,就是「孩子與環境談戀愛」。他們不斷地在環境中找尋成長時所需要的東西,以致於全心投入而對周圍的其他事物都視而不見。而且孩子在敏感時期和環境接觸的那股能量非常強烈,大人可能驚訝於孩子忘我的不斷反覆進行某些活動。
當孩子不停地反覆同一工作時便能夠進入「專注」的境界。蒙特梭利發現「專注」與「反覆進行」之間的關聯性,同時她產生另一個疑問:「在什麼條件下會反覆進行呢?」她更深入的觀察,最後發現當孩子只要是「自己來選擇」時就會有「反覆進行」的現象,自己「自由的選擇」是出發點。自由選擇和反覆進行有密切的關聯性:自由選擇→反覆進行→專注→懷著充實感及成就感地結束活動。 在家庭裡父母也可協助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幫助孩子建立成功的經驗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專注力。
蒙特梭利教學環境包括五大項,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數學教育、語言教育、文化教育涵蓋廣泛。幼兒透過老師的引導自發性選擇與反覆練習,建立次序、邏輯、思考、判斷、推理等基本能力,孩子學習到對真正事物的了解。有了真實生活的經驗,孩子的創作可變化多端,想像無限。創造力與真實生活經驗息息相關並非只有公主、王子式的幻想。透過實際的活動練習,孩子就熟能生巧,巧則變,變則通。變就是一種創造,通就是把所創造的應用出來並融會貫通。孩子會失去創造力起因於家長或教師對孩子發展的不當限制。
學校像一個小型社會,提供孩子同儕接觸的機會,每個人可以認識彼此。在混齡環境所提供的社會性互動更具挑戰性、多元性,從中建立出來的友誼更具深度。 環境中講求個別教學與獨立操作。聽起來好像是將幼兒孤立,失去社會性互動的機會,其實不然。蒙特梭利教室是個開放的社會,社會性互動自然產生。如:要穿越經過別人前面時要對其他幼兒說請借過;與別人共同工作時彼此要協調個人所應負的部分以求順利達成工作;某些教具已有人在使用而他也想要此項工作,則必須學習等待;當有訪客時孩子以主人身分招待客人以及彼此間的打招呼;有些活動進行中孩子會分享他所準備的食物等等。環境裡的互動出發於自然,是生活化的。 * 整理自 中華民國蒙特梭利教師協會 編印《蒙特梭利Q&A》 |